周末去药房给家里人买治关节炎的进口药,顺便网上搜了一下,这个药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瓶装的120粒,140一瓶;如果是买一个疗程的两瓶装,是255,折合一瓶130不到;还有一种盒装的规格是20粒,卖50.

我虽然知道大小包装存在价格差异,但细算 一下,这个差价太大了。我再仔细对照了一下两种规格的成分含量,是一模一样的。

这就是山姆的生意经,用大包装来降低采购和管理成本,在终端销售上,价格也更有优势。

这个逻辑是没问题的,不过有意思的是,即使有大包装,小包装也有售卖的空间。

但这里我不想提所谓的价格锚点这种消费心理学,我想探讨另外一个问题。

大包装和小包装面向的用户都是谁?为什么要同时卖?

我的理解是,大包装更多是面向长期价值用户,这些用户是高粘性用户,他们对产品和品牌已经不存在质疑,更加追求的是长期复购的性价比;而小包装用户面向的试用用户,这些用户对产品和品牌并不是非常了解,要先买小包装做一些尝试。

那么从用户获取的角度,为什么不考虑将小包装用更有诱惑力的价格推向市场,来获取更多的新用户呢。

而比如这款进口药,反而把小包装做的性价比极低,这和一些快消品用便宜甚至免费的试用装来收获新用户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

我不太懂药品,所以拿我了解的互联网用户带来的流量价值来说明这个问题

对于一款IAA产品,本质就是做短线,是需要短周期榨取用户价值的,这类产品对待新用户,就不会用所谓的养鱼策略,而且尽可能的对用户的流量价值进行收割,因为这个用户他很难形成粘性用户,这是产品的定位决定。

真正做长线价值,做留存的产品,一定懂得在先期让利给用户,培养用户的使用惯性,让获客成本逐步边际化。

而做买量-变现的产品,则要考虑的是回收周期和周期内产生成本,做的比较极端的就是,在某个周期内一次性获取用户,然后最大化的榨取用户的流量价值。

当然站在用户的角度,如果是药品,可能在前期愿意多花一些成本去尝试,会考虑买性价比很低的小包装;但对于广告来说,一个用户被广告引流到一个更大的广告场景,却可能是伤害double。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开始之前先简单说一下低点击成本流量:

低成本流量仍然是真实流量,只不过用户购买力较弱,付费意愿较弱,但这部分用户的广告价值不一定弱,尤其对于一些免费产品,比如娱乐,阅读,免费游戏,网赚工具等。

目前对低成本流量需求旺盛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低留存IAA产品的买量方,比如一些中小型个人开发者和工作室,包括app,小程序和快应用。

这些客户主要靠买量-变现-再买量-再变现的循环路径打正收益,不做留存,不做会员权益,也不做付费,基本属于多渠道-高频次的买量,通过应用内的变现场景洗完用户价值就扔掉,应用内广告堆砌,用户体验差,骚操作多。在操作方式上主要靠创意洗量,回传策略养媒体模型的方法路径。

从用户画像角度,集中在四五线下沉市场,小镇青年,学生党,羊毛党,中老年新入网群体等

快应用目前这部分的买量客户比较多,买量渠道基本上集中在穿山甲,快手和厂商联盟;买量成本(按吊起算)在1毛左右,ROI能做到1.2就是不错的水平。

考虑到绝大部分快应用买量源和变现源都基本一致(比如在穿山甲买用户,然后植入穿山甲的广告SDK薅用户的广告价值),基本集中在四大媒体网盟(穿山甲,优量汇,快手联盟,百青藤)和四大厂商联盟(oppo,vivo,华为,小米)。属于一个内循环的生意。

那么在这个生意里,快应用的开发者和平台考量又分别是什么呢?

先说开发者:

无留存免费快应用的公式:
ROI = (买来的用户广告arpu值)/ (用户的买量成本)
其中广告arpu值由:用户平均广告曝光次数*广告ecpm决定
而用户平均广告曝光次数由:广告空间密度(一个场景下的广告数),广告时间密度(相邻两次曝光的间隔时长),用户广告容忍度(广告页的跳出率),所以观察一下目前比较激进的快应用变现场景,用户一进入快应用就是广告页,曝光了一次又一次(密度上),还涉及很多假关闭或延迟关闭(降低跳出率)
广告的ecpm由广告样式,请求方式,广告用户本身的质量和竞争激烈度等多个因子决定

再说平台:

平台的投产比:(用户的买量成本)/(买量的用户广告arpu值)

快应用开发者的买量成本相对于平台就是广告收入,而用户在快应用内的广告变现价值就是平台需要付给媒体的成本,所以可以看出,两者是冲突的。

但是,为了让快应用买量的生意能够持续做下去,平台会刻意的留出利润空间给开发者(如果开发者的roi持续打不正,买量的生意也做不下去,平台也受损。),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也是一个始终由平台带节奏的生意。

说白了,平台想给你留多少利润,完全根据自己的利益考量,因为在这个生意里,开发者严重依赖平台,地位非常不对等。

所以开发者想着这种生意里挣到超额收益,无非有以下几种方法:
1,和平台(尤其是厂商)走关系,能拿到一些洼地流量和预算(很多快应用公司都在厂商总部蹲点,BD)
2,钻漏洞,利用监管的漏洞,上一些价值高但风险也高的广告,比如半夜上一些尺度大的广告,监管弱的地方上一些点击陷阱等等
3,精细化的买量运营,用回传调教模型,但这个活很累,且不稳定,需要很强的技术和运营投入(数分)。
4,把广告变现做到极致,完全牺牲用户的体验,比如各种误点,广告堆砌,诱点等骚操作
以上四种玩法,会导致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或者说单独养一个产品是不可能的,大部分快应用公司都是同时跑几个产品或者马甲包,最终能活下来一定比例的产品。

那么这个生意持久吗?

我个人的判断:首先风险高(受制于平台的政策和国家的政策),利润空间有限(平台能控制),用户无沉淀(糟糕的用户体验让其变成一次性产品,而且单用户的arpu随着曝光的增加逐步下降,需要不断的洗新鲜用户才能维持一个高arpu值),投入成本高(需要同时上多个产品,用不同的产品洗用一个用户才能维持高价值)

所以整体是一个偏短线,且需要持续投入,扛着一定风险的生意。

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向是什么?

上面属于一种激进式的买量和变现生意,我认为比较好的一个方向是:多元化的买量和长线的变现,花一些精力打磨产品,做用户价值,做留存,因为留存的用户意味着无买量成本用户。

买量的多元化:既买高arpu值的用户,又买留存高的用户,不仅仅为了买了薅广告羊毛,更多的引导客户留下来,比如加桌。用多指标来考核买量价值,比如不光考核arpu值,还考核加桌,考核放书架,考核阅读时长,考核留存和付费等等。

变现的长线化和个性化:针对高留存用户,不用激进的广告策略,采用长线获取价值,也可以做收入的多元化,比如不光是广告,也可以做付费和会员权益;而低留存用户,可以用相对激进的变现手段,但减少一定周期内的重复买量。

典型玩家分析

半糖去冰:
属于快应用领域头部玩家,也是快应用买量投入最大的公司之一(主要集中在穿山甲和快手),旗下有上百款快应用产品,免费产品为主,但广告变现不激进,以做留存为主。但我了解的情况是,该公司业务调整比较激烈,去年年底优化了很多人,现在其他快应用公司都在找他们家人。该公司的买量主要是自投。

点众科技:
国内名气比较大的做付费阅读的公司,我了解到也开始下场快应用的阅读和短剧,但基本是付费为主,我跟负责人聊过,感觉免费模式玩不下去,尤其是点众本身就有很多版权资源,所以更倾向于做留存和付费。

掌阅:
做了很多混合类型的快应用阅读版本,即付费和免费混合,根据用户的类型不同来定制化商业化策略,高付费意愿低广告容忍度的用户主推付费和会员,而低付费意愿高广告容忍度的用户主推广告。但大部分运营精力还是集中在付费和会员。

诸云科技
主要集中在阅读和工具类快应用的开发,免费产品占比高,公司商业化部门的流动性很大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相信做过产品的人都有同感,一个预期的产品,最后到上线往往回失真,离想象中的总有差距。
虽说产品经理可以是完美主义者,但如果在产品临近上线再发现问题,发飙,揪住不放都有些为时已晚,尤其对上线有严格要求的项目,这种问题是致命的。
所以,我总结了一个叫“产品实现漏斗”的概念:
产品实现漏斗配图.png

第一层漏斗:业务需求-产品理解

这里的业务需求一般是最原始的诉求,可以来自终端用户或者客户,可以来自一线业务人员或者是老板,产品经理在这个阶段要足够的开放和敏感,用开放的心态全面的收集信息,用敏感的嗅觉去捕捉最细微的信号,不要担心冗余,能细则细,客观真实。千万不要想当然。这个过程如果掺杂了一些个人的假设,也需要及时的和用户进行假设确认,避免一厢情愿。

接下来对原始信息进行清洗过滤,合并去重和抽象,输出一个叫“产品概念”的东西,和用户再次进行确认,这时候沟通技巧和期望管理就很重要,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诉求都要去满足,但能不能和用户解释清楚是产品经理的问题,能做的,不能做的,为什么不能做,双方要达成一致,减少后期交付阶段的不买账和返工。

这部分的损耗根据我的经验,要占到30%

第二层漏斗:产品理解-需求输出

需求和产品功能之间的转换是抽象的过程,编程就是对现实的抽象,抽象成类,对象,方法,变量等。而功能则把原始诉求抽象出每一次点击,页面展示,输入-输出,排序和反馈等。产品经理在这块应该有扎实的基本功,尽量减少转换过程中的损耗,并优化路径。需求输出的呈现就是PRD和保真产品原型,这块是有规范可以遵循的,需要参考另外一篇文章:PRD的标准结构。

这部分的损耗10%左右

第三层漏斗:需求输出-工程理解

很多产品经理把需求评审会搞的很重,会议拖沓冗长,大家听的昏昏欲睡。产品在上面慷慨激昂,开发一声不吭是很多评审会议的常态。在一番体力的较量后,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没听懂的依然需要会后再去问,当时听懂了会后可能还要去问。有些评审会就开成了全武行,火药味十足,直接互怼。所以我个人的体会是,需求评审并不是一次评审会就能解决的,核心目标是工程团队对需求的理解。如何做好这个理解,我个人有几个心得:
1, 评审需求之前做好预演,把开发团队可能要问的问题想清楚,并做好应答准备
2, 彻底扫除需求当中含糊和不明确的东西
3, 提前让工程团队了解需求,早点消化和发现问题
4, 拆成多个小评审会
5, 多次确认机制,重要功能会后和研发团队反复确认,不要嫌麻烦,
6, 需求背景和业务场景要铺垫好,不要一上来就直接讲功能,多给一些背景信息,不要硬着陆。

这里其实希望产品经理多少要懂些技术,对前端后端数据库的知识都要有个浅显的认知,不懂技术知识首先很难得到研发同事的尊重,其次沟通起来障碍很多,再腹黑一点,被蒙了都不知道。

这部分的损耗,20%左右

第四层漏斗:工程理解-工程实现

如果是技术中台架构的公司,工程团队和产品经理的讨价还价是常态。这里有个人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因素,比如排期,资源和实现成本,尤其在研发对需求重要性理解还不够的情况下,一些实现成本高的功能很容易被排斥,这个时候要考验产品经理的沟通技巧,强势但不强硬,强势是因为你对产品有把握,这个功能必须上,且要在这一期上,原因你能说清楚,有理有据。一味的强硬只会造成合作的不愉快。

资源不够和排期的问题,产品如果兼着项目的职责,那么就要自己去协调,资源挤挤总会有的,但如果沟通不到位,协调的不灵活,情商不够高,那这块就会吃亏。

开发进度的控制不能完全依赖职能经理,因为上线日期是固定的,如果进度出现了拖沓,有些功能就要临时砍掉,这块的风险是高频的。所以每天或者固定周期的进度review,出现延期风险的及时补救需要做到位。

这部分的损耗40%

总之,在需求产生-产品上线的生命周期中,产品经理是第一责任人,绝对的一号位,直接影响到这个漏斗的最终形态。100分的客户期望,60分的交付一定证明某些环节出了问题,要把问题精准归因,并不断地优化过程。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