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之前先简单说一下低点击成本流量:
低成本流量仍然是真实流量,只不过用户购买力较弱,付费意愿较弱,但这部分用户的广告价值不一定弱,尤其对于一些免费产品,比如娱乐,阅读,免费游戏,网赚工具等。
目前对低成本流量需求旺盛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低留存IAA产品的买量方,比如一些中小型个人开发者和工作室,包括app,小程序和快应用。
这些客户主要靠买量-变现-再买量-再变现的循环路径打正收益,不做留存,不做会员权益,也不做付费,基本属于多渠道-高频次的买量,通过应用内的变现场景洗完用户价值就扔掉,应用内广告堆砌,用户体验差,骚操作多。在操作方式上主要靠创意洗量,回传策略养媒体模型的方法路径。
从用户画像角度,集中在四五线下沉市场,小镇青年,学生党,羊毛党,中老年新入网群体等
快应用目前这部分的买量客户比较多,买量渠道基本上集中在穿山甲,快手和厂商联盟;买量成本(按吊起算)在1毛左右,ROI能做到1.2就是不错的水平。
考虑到绝大部分快应用买量源和变现源都基本一致(比如在穿山甲买用户,然后植入穿山甲的广告SDK薅用户的广告价值),基本集中在四大媒体网盟(穿山甲,优量汇,快手联盟,百青藤)和四大厂商联盟(oppo,vivo,华为,小米)。属于一个内循环的生意。
那么在这个生意里,快应用的开发者和平台考量又分别是什么呢?
先说开发者:
无留存免费快应用的公式:
ROI = (买来的用户广告arpu值)/ (用户的买量成本)
其中广告arpu值由:用户平均广告曝光次数*广告ecpm决定
而用户平均广告曝光次数由:广告空间密度(一个场景下的广告数),广告时间密度(相邻两次曝光的间隔时长),用户广告容忍度(广告页的跳出率),所以观察一下目前比较激进的快应用变现场景,用户一进入快应用就是广告页,曝光了一次又一次(密度上),还涉及很多假关闭或延迟关闭(降低跳出率)
广告的ecpm由广告样式,请求方式,广告用户本身的质量和竞争激烈度等多个因子决定
再说平台:
平台的投产比:(用户的买量成本)/(买量的用户广告arpu值)
快应用开发者的买量成本相对于平台就是广告收入,而用户在快应用内的广告变现价值就是平台需要付给媒体的成本,所以可以看出,两者是冲突的。
但是,为了让快应用买量的生意能够持续做下去,平台会刻意的留出利润空间给开发者(如果开发者的roi持续打不正,买量的生意也做不下去,平台也受损。),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也是一个始终由平台带节奏的生意。
说白了,平台想给你留多少利润,完全根据自己的利益考量,因为在这个生意里,开发者严重依赖平台,地位非常不对等。
所以开发者想着这种生意里挣到超额收益,无非有以下几种方法:
1,和平台(尤其是厂商)走关系,能拿到一些洼地流量和预算(很多快应用公司都在厂商总部蹲点,BD)
2,钻漏洞,利用监管的漏洞,上一些价值高但风险也高的广告,比如半夜上一些尺度大的广告,监管弱的地方上一些点击陷阱等等
3,精细化的买量运营,用回传调教模型,但这个活很累,且不稳定,需要很强的技术和运营投入(数分)。
4,把广告变现做到极致,完全牺牲用户的体验,比如各种误点,广告堆砌,诱点等骚操作
以上四种玩法,会导致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或者说单独养一个产品是不可能的,大部分快应用公司都是同时跑几个产品或者马甲包,最终能活下来一定比例的产品。
那么这个生意持久吗?
我个人的判断:首先风险高(受制于平台的政策和国家的政策),利润空间有限(平台能控制),用户无沉淀(糟糕的用户体验让其变成一次性产品,而且单用户的arpu随着曝光的增加逐步下降,需要不断的洗新鲜用户才能维持一个高arpu值),投入成本高(需要同时上多个产品,用不同的产品洗用一个用户才能维持高价值)
所以整体是一个偏短线,且需要持续投入,扛着一定风险的生意。
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向是什么?
上面属于一种激进式的买量和变现生意,我认为比较好的一个方向是:多元化的买量和长线的变现,花一些精力打磨产品,做用户价值,做留存,因为留存的用户意味着无买量成本用户。
买量的多元化:既买高arpu值的用户,又买留存高的用户,不仅仅为了买了薅广告羊毛,更多的引导客户留下来,比如加桌。用多指标来考核买量价值,比如不光考核arpu值,还考核加桌,考核放书架,考核阅读时长,考核留存和付费等等。
变现的长线化和个性化:针对高留存用户,不用激进的广告策略,采用长线获取价值,也可以做收入的多元化,比如不光是广告,也可以做付费和会员权益;而低留存用户,可以用相对激进的变现手段,但减少一定周期内的重复买量。
典型玩家分析
半糖去冰:
属于快应用领域头部玩家,也是快应用买量投入最大的公司之一(主要集中在穿山甲和快手),旗下有上百款快应用产品,免费产品为主,但广告变现不激进,以做留存为主。但我了解的情况是,该公司业务调整比较激烈,去年年底优化了很多人,现在其他快应用公司都在找他们家人。该公司的买量主要是自投。
点众科技:
国内名气比较大的做付费阅读的公司,我了解到也开始下场快应用的阅读和短剧,但基本是付费为主,我跟负责人聊过,感觉免费模式玩不下去,尤其是点众本身就有很多版权资源,所以更倾向于做留存和付费。
掌阅:
做了很多混合类型的快应用阅读版本,即付费和免费混合,根据用户的类型不同来定制化商业化策略,高付费意愿低广告容忍度的用户主推付费和会员,而低付费意愿高广告容忍度的用户主推广告。但大部分运营精力还是集中在付费和会员。
诸云科技
主要集中在阅读和工具类快应用的开发,免费产品占比高,公司商业化部门的流动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