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产品终极发问之给什么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和体验?我们提到了如何明确用户和产品方向,接下来我们聊聊产品设计和规划中的如何戳中用户的兴奋点。

高潮的进阶三部曲:满足期望-感觉被尊重-收获惊喜

满足期望-感觉被尊重-收获惊喜

满足用户预期是产品体现价值的p0级任务,即产品要稳定和可用,关键路径上的bug一定要足够少,但是众所周知,产品不是在修bug就是在去修bug的路上,所以尽量用"先有后优"的方法去做小碎步迭代,即先挑出最核心的功能,剪除掉一切细枝末节,快速上线验证,道理很简单,做的越多,犯错的几率越高。不过这种设计模式需要考验产品经理的总体架构能力,最初的版本虽说功能可以不花哨,但架构一定要健壮,必须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同时,任何一次产品的升级对应的是背后的产品决策,我们要始终确保这些决策时可逆的,即在遇到验证失效的情况,可以快速的回到原点,即确保产品有足够的弹性,这一点不仅仅在技术架构的设计,产品本身的结构就需要灵活自如。

满足期望-感觉被尊重-收获惊喜

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不能有智商被侮辱的感觉,如果再能让用户感觉到被重视,从而形成情感上的依赖,这是产品的G点所在。

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这种状态:在使用产品时始终能保持游刃有余,意料之中,心理活动如下:如果是我,也会这么去设计

如何设计让用户感到被尊重的产品,要考虑到最优化路径和尊重习惯这两个核心点。

最优化路径其实就是让用户实现期望的成本最低,大部分产品设计师会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去设计产品功能,即“我觉得用户应该这样去用”,这种方式很有可能不被用户买账。这里我推荐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去做,即“如果我是用户,我会怎么去用”,充分的利用同理心去设计产品细节,具体实施办法其实并不复杂,找几个身边的“用户代表”,设计一套合理的问卷或者demo,去看看真实的用户想法和行为路径。当然,还可以配合一些竞品的分析。喜欢研究的,还可以借鉴心理和行为学中的提到的经典法则。在设计用户路径时,我们要不断的反问,是否还能再少一步,等待时间再短一点,学习成本再低一点。

我们可以设想,产品问世之前,用户的行为其实是混沌的,接下来就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和探索过程,用户的习惯也逐渐形成。因此我们有时作为一个后来者,一定要顺势而为,即顺着用户的惯性思维去设计,试图取巧和立异的设计并不总是有效。

满足期望-感觉被尊重-收获惊喜

“让我们适度的做的再好一点”,完成了前面两步,已经具备一个优秀产品的雏形,但产品经理对自己的挑战永不止步,适当的创造让用户意想不到却又合乎情理的价值点,可以让产品本身更具有张力。如何解释“张力”这个词,我们知道,大部分产品实际上是帮助用户完成某种任务而产生的,如果在高效率帮助用户完成任务的同时,给予额外的激励和彩蛋,从而让整个产品在平淡中又有一丝波折,整体显得更加有弹性。在设计惊喜时,要提到两个关键词,“适度”和“合乎情理”,惊喜不宜过多,首先会干扰主干流程,让产品方向跑偏,而且更容易出错;其次,过度的惊喜会产生更高的期待,并极易产生厌倦,惊喜一定是迭代和顺序渐进的,甚至是高度定制化的。合乎情理包含惊喜本身的内容和出现的时机,真正的惊喜是用户需求的正向延伸。

在产品的运营阶段,产品人员要考虑设计惊喜,需要强调的是惊喜不是一个静态的功能,而是时刻处于变化的,随着产品的不同阶段而逐步迭代,我们都知道产品的主要逻辑和架构是不会经常去变动的,主流的产品都是模块化的设计模式,而经常要变化的,是为了满足运营指标要去快速反应的“惊喜”模块,或者叫“运营”模块。

下一节,我们将聊聊产品上线后的用户获取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标签: 产品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