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项目 下的文章

周末去药房给家里人买治关节炎的进口药,顺便网上搜了一下,这个药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瓶装的120粒,140一瓶;如果是买一个疗程的两瓶装,是255,折合一瓶130不到;还有一种盒装的规格是20粒,卖50.

我虽然知道大小包装存在价格差异,但细算 一下,这个差价太大了。我再仔细对照了一下两种规格的成分含量,是一模一样的。

这就是山姆的生意经,用大包装来降低采购和管理成本,在终端销售上,价格也更有优势。

这个逻辑是没问题的,不过有意思的是,即使有大包装,小包装也有售卖的空间。

但这里我不想提所谓的价格锚点这种消费心理学,我想探讨另外一个问题。

大包装和小包装面向的用户都是谁?为什么要同时卖?

我的理解是,大包装更多是面向长期价值用户,这些用户是高粘性用户,他们对产品和品牌已经不存在质疑,更加追求的是长期复购的性价比;而小包装用户面向的试用用户,这些用户对产品和品牌并不是非常了解,要先买小包装做一些尝试。

那么从用户获取的角度,为什么不考虑将小包装用更有诱惑力的价格推向市场,来获取更多的新用户呢。

而比如这款进口药,反而把小包装做的性价比极低,这和一些快消品用便宜甚至免费的试用装来收获新用户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

我不太懂药品,所以拿我了解的互联网用户带来的流量价值来说明这个问题

对于一款IAA产品,本质就是做短线,是需要短周期榨取用户价值的,这类产品对待新用户,就不会用所谓的养鱼策略,而且尽可能的对用户的流量价值进行收割,因为这个用户他很难形成粘性用户,这是产品的定位决定。

真正做长线价值,做留存的产品,一定懂得在先期让利给用户,培养用户的使用惯性,让获客成本逐步边际化。

而做买量-变现的产品,则要考虑的是回收周期和周期内产生成本,做的比较极端的就是,在某个周期内一次性获取用户,然后最大化的榨取用户的流量价值。

当然站在用户的角度,如果是药品,可能在前期愿意多花一些成本去尝试,会考虑买性价比很低的小包装;但对于广告来说,一个用户被广告引流到一个更大的广告场景,却可能是伤害double。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开始之前先简单说一下低点击成本流量:

低成本流量仍然是真实流量,只不过用户购买力较弱,付费意愿较弱,但这部分用户的广告价值不一定弱,尤其对于一些免费产品,比如娱乐,阅读,免费游戏,网赚工具等。

目前对低成本流量需求旺盛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低留存IAA产品的买量方,比如一些中小型个人开发者和工作室,包括app,小程序和快应用。

这些客户主要靠买量-变现-再买量-再变现的循环路径打正收益,不做留存,不做会员权益,也不做付费,基本属于多渠道-高频次的买量,通过应用内的变现场景洗完用户价值就扔掉,应用内广告堆砌,用户体验差,骚操作多。在操作方式上主要靠创意洗量,回传策略养媒体模型的方法路径。

从用户画像角度,集中在四五线下沉市场,小镇青年,学生党,羊毛党,中老年新入网群体等

快应用目前这部分的买量客户比较多,买量渠道基本上集中在穿山甲,快手和厂商联盟;买量成本(按吊起算)在1毛左右,ROI能做到1.2就是不错的水平。

考虑到绝大部分快应用买量源和变现源都基本一致(比如在穿山甲买用户,然后植入穿山甲的广告SDK薅用户的广告价值),基本集中在四大媒体网盟(穿山甲,优量汇,快手联盟,百青藤)和四大厂商联盟(oppo,vivo,华为,小米)。属于一个内循环的生意。

那么在这个生意里,快应用的开发者和平台考量又分别是什么呢?

先说开发者:

无留存免费快应用的公式:
ROI = (买来的用户广告arpu值)/ (用户的买量成本)
其中广告arpu值由:用户平均广告曝光次数*广告ecpm决定
而用户平均广告曝光次数由:广告空间密度(一个场景下的广告数),广告时间密度(相邻两次曝光的间隔时长),用户广告容忍度(广告页的跳出率),所以观察一下目前比较激进的快应用变现场景,用户一进入快应用就是广告页,曝光了一次又一次(密度上),还涉及很多假关闭或延迟关闭(降低跳出率)
广告的ecpm由广告样式,请求方式,广告用户本身的质量和竞争激烈度等多个因子决定

再说平台:

平台的投产比:(用户的买量成本)/(买量的用户广告arpu值)

快应用开发者的买量成本相对于平台就是广告收入,而用户在快应用内的广告变现价值就是平台需要付给媒体的成本,所以可以看出,两者是冲突的。

但是,为了让快应用买量的生意能够持续做下去,平台会刻意的留出利润空间给开发者(如果开发者的roi持续打不正,买量的生意也做不下去,平台也受损。),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也是一个始终由平台带节奏的生意。

说白了,平台想给你留多少利润,完全根据自己的利益考量,因为在这个生意里,开发者严重依赖平台,地位非常不对等。

所以开发者想着这种生意里挣到超额收益,无非有以下几种方法:
1,和平台(尤其是厂商)走关系,能拿到一些洼地流量和预算(很多快应用公司都在厂商总部蹲点,BD)
2,钻漏洞,利用监管的漏洞,上一些价值高但风险也高的广告,比如半夜上一些尺度大的广告,监管弱的地方上一些点击陷阱等等
3,精细化的买量运营,用回传调教模型,但这个活很累,且不稳定,需要很强的技术和运营投入(数分)。
4,把广告变现做到极致,完全牺牲用户的体验,比如各种误点,广告堆砌,诱点等骚操作
以上四种玩法,会导致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或者说单独养一个产品是不可能的,大部分快应用公司都是同时跑几个产品或者马甲包,最终能活下来一定比例的产品。

那么这个生意持久吗?

我个人的判断:首先风险高(受制于平台的政策和国家的政策),利润空间有限(平台能控制),用户无沉淀(糟糕的用户体验让其变成一次性产品,而且单用户的arpu随着曝光的增加逐步下降,需要不断的洗新鲜用户才能维持一个高arpu值),投入成本高(需要同时上多个产品,用不同的产品洗用一个用户才能维持高价值)

所以整体是一个偏短线,且需要持续投入,扛着一定风险的生意。

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向是什么?

上面属于一种激进式的买量和变现生意,我认为比较好的一个方向是:多元化的买量和长线的变现,花一些精力打磨产品,做用户价值,做留存,因为留存的用户意味着无买量成本用户。

买量的多元化:既买高arpu值的用户,又买留存高的用户,不仅仅为了买了薅广告羊毛,更多的引导客户留下来,比如加桌。用多指标来考核买量价值,比如不光考核arpu值,还考核加桌,考核放书架,考核阅读时长,考核留存和付费等等。

变现的长线化和个性化:针对高留存用户,不用激进的广告策略,采用长线获取价值,也可以做收入的多元化,比如不光是广告,也可以做付费和会员权益;而低留存用户,可以用相对激进的变现手段,但减少一定周期内的重复买量。

典型玩家分析

半糖去冰:
属于快应用领域头部玩家,也是快应用买量投入最大的公司之一(主要集中在穿山甲和快手),旗下有上百款快应用产品,免费产品为主,但广告变现不激进,以做留存为主。但我了解的情况是,该公司业务调整比较激烈,去年年底优化了很多人,现在其他快应用公司都在找他们家人。该公司的买量主要是自投。

点众科技:
国内名气比较大的做付费阅读的公司,我了解到也开始下场快应用的阅读和短剧,但基本是付费为主,我跟负责人聊过,感觉免费模式玩不下去,尤其是点众本身就有很多版权资源,所以更倾向于做留存和付费。

掌阅:
做了很多混合类型的快应用阅读版本,即付费和免费混合,根据用户的类型不同来定制化商业化策略,高付费意愿低广告容忍度的用户主推付费和会员,而低付费意愿高广告容忍度的用户主推广告。但大部分运营精力还是集中在付费和会员。

诸云科技
主要集中在阅读和工具类快应用的开发,免费产品占比高,公司商业化部门的流动性很大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项目介绍:基于直播画面的精确互动广告投放平台,通过和直播画面分析、广告指纹库和用户行为数据平台对接,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同时满足广告主参与节目关键字购买、程序化查看库存、在线下单和投放管理等需求。在速赢项目中负责速赢门户(客户前端)的核心模块定义、流程规划、功能规划和需求输出;速赢后台(调度中心)的排期审核模块的规划;广告指纹库、用户行为 DMP 和直播画面识别系统对接的接口规范定义和需求输出;速赢前端(apk)的呼出规格、样式和接口定义。

项目截图:
欢网互动广告项目01.png
速赢平台产品架构.jpg
速赢平台01.png
欢网互动广告项目02.png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项目介绍:通过对社交和电商平台对用户和消费者行为海量数据进行抓取和挖掘,并围绕企业品牌和企业关键词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洞察,得出的一套基于数据可视化的洞察和策略支持系统。旨在帮助企业营销人员、代理公司品牌服务团队等业务团队更好的分析消费者需求、制定有效的品牌营销策略、选择优质渠道进行推广并进行高效的品牌及客户管理。核心模块包括用户画像,品牌舆情监测,投放渠道管理,热门榜单和产品洞察。

项目截图:
时趣启明星项目01.png
时趣启明星项目02.png
时趣启明星项目03.png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