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链路是这样的:概念形成-产品设计-产品开发-上线验证-迭代管理

可以拆解出下面的内容:

需求管理(收集、评估、筛选、排序)

概念设计(低保真的产品原型,帮助干系人建立起产品印象,收集早期的意见建议)

概念评审(和相关人员进行产品概念的宣讲)

产品设计(原型设计,产品规格说明书)

产品需求评审(产品经理和工程团队就“做什么”和“做成什么样”达成一致,最好和研发团队也说清楚“为什么做”,方便大家在目标上达成一致。有些公司产品经理强势,产品和研发有点类似甲乙方,这块往往会忽略,我个人觉得需要让工程团队有参与感和甲方意识,而不是产品说啥就干啥;当然,有些公司研发很有话语权,会经常battle产品,这块就更要说清楚。)

产品排期(工程团队确认“做多久”,产品经理有个预期的时间,也就是业务期望上线的时间,两者往往要做折中,抛开时间限制和资源,谈项目范围是耍流氓。)

产品开发设计文档(建议重要的产品和新产品,工程团队都要做详细的开发设计,包括接口约定,数据结构,开发线路图和技术栈等)

产品开发设计评审(开发设计也要让产品和测试一起参加,尤其有技术背景的产品经理,这个环节还能发挥一些作用。)

UI评审(UI设计师主导,产品经理和前端一定要参加)

测试用例评审(测试工程师根据产品需求准备测试用例,用例的是否详尽关系到最终的产品质量,全员参加)

产品开发(开发阶段,由项目经理或产品经理跟进进度,技术经理把控质量,解决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产品测试(提交测试环境后,测试工程师根据用例测试,提交bug并跟进bug修复情况,最终提交测试报告)

产品验收(在开发环境验收,阿尔法测试,可以让普通用户参与,大部分是产品经理参与)

业务验收(可以是贝塔测试,或者验收测试,指定关键用户进行业务验收,产品经理收集问题,并发布验收报告。)

市场验证(就是验证之前的产品和需求假设,产品经理需要和营销人员明确产品铺开的节奏,在验证阶段,以接受反馈和答疑为主)

产品建议收集(要对用户的产品使用体验进行多维度的收集和管理)

版本迭代计划(根据市场和用户反馈,制定迭代计划)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核心业务流程或交互图
业务之间的流转图以及模块之间的交互图

输入输出图
每个系统都有输入和输出,要清晰的标注

干系人和利益图
业务链条里涉及到人的部分,需要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的利益点,他们之间的冲突都要标注清楚

功能地图
业务里涉及到的每个单元具体能做什么,怎么实现的

依赖图:
每个业务单元能够正常运行的前置条件是什么

状态图:
每个节点的状态都有哪些,哪些是中间态,哪些是最终状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前言:

很多互联网公司在初创阶段,往往会选择一个入场的方向,站住脚跟,然后寻求发展壮大。每一种入场方向,代表着创业者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和思考。细数下来,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类:
1,内容模式(PC互联网时代的门户网站,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自媒体)
2,工具模式(早期做浏览器,杀毒软件,聊天工具,邮箱的公司,这部分公司占比很高)
3,平台模式(一些行业交易网站,toC的淘宝,ToB的阿里巴巴)
4,服务模式(一些O2O的公司,比如滴滴,美团等)
5,硬件模式(以终端硬件切入互联网,做生态,比如之前的乐视,小米)

选择哪种模式入场,一方面取决于创业者个人的爱好倾向,专业背景,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当前市场情况对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影响判断

有没有对的模式?

模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优劣对比,在各个细分赛道都有成功突围者,也有紧紧咬住第一梯队的跟随者,同样,因为模式的多样性,也使整个行业生机勃勃,不至于一潭死水,对消费者来说,也可以享受到更丰富的互联网服务。

但是,具体到某个时间点,某个项目来说,选择某种模式进行启动,却关系到创业项目的生死成败。

接下来会讨论几个案例来聊一聊模式选择对企业的影响:

快播,暴风影音和迅雷

xx科技公司是互联网行业的老牌公司,成立于第一代PC互联网时代,目前已处于第二梯队的位置。

公司的业务矩阵为:搜索引擎+工具+AI软硬件,其中搜索引擎和工具为其庞大的流量筑底,基于流量产生的大数据,再反哺各条AI业务线,形成了一个生态闭环。

公司的特点是:技术驱动和稳健不冒进。

收入来源分析:

广告收入:
位居PC和移动互联网搜索入口第二的市场的地位,为其贡献了以搜索广告为主体的商业变现模式;
拥有市场排名靠前的上网浏览工具,阅读工具,清理工具和输入法工具,通过植入各种场景的品牌和效果广告,使流量充分的货币化

硬件收入:
公司在语音和文本识别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并推出了一系列的智能硬件产品,通过电商和实体店渠道售卖获取收入。

成本结构:
作为知识和智力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公司,公司最大的成本是人力成本;其次是硬件生产产生的原材料采买,制造,运输和营销成本;剩下的就包含办公租赁,服务器等办公硬件成本。

客户细分:
公司的客户包含B和C两端,其中B端客户主要是品牌和效果广告主,和公司又长期的广告投放合作;C端用户主要就是公司各产品的终端消费用户,包括免费用户,付费增值会员和硬件消费者。

核心资源:

公司的核心资源主要是文本理解,语音识别,语义分析的多年耕耘带来的高价值知识产权,部分品牌资产以及在目前市面上占据绝对优势的部分产品

渠道:

公司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有如下几个方面:
1,厂商合作渠道,一些产品做出厂预装
2,OEM,利用本身的技术实力给一些品牌做OEM
3,零售渠道主要分线下实体店和线上电商通道
4,自有流量的分发,公司旗下的产品累计去重后拥有单日近4亿的日活,依托庞大的流量对产品进行分发和引流

重要伙伴:
公司的重要伙伴有腾讯,作为最大的资方,和tencent保持了在优势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等多方面的商业往来。除此之外,还和国内顶尖高校共建了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专业研究院,共同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学术探索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落地。

价值主张:
公司对技术拥有较高的追求和信仰,商业模式属于紧随型,不会独自创新性的开拓,一般会在模式清晰的情况下,再稳健的投入资源切入,并且尽量不脱离主业和核心赛道。

自己的一些思考:
1,要对移动互联网主流人群的需求变化保持高度敏感
2,公司在AI方面的积累可以朝产业互联网方向做更多的探索
3,流量作为公司的生命线,应该进一步提升流量的变现效率,除了直接货币化以外,可以积极的借助流量扶持一些新的业务场景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从长期商业价值和短期收益综合评定项目
项目分成两个方向:直接收益项目和业务赋能项目

定义:
直接收益项目-能在短期带来现金流和商业指标的增长,比如流量项目,样式项目,客户提效增耗项目等
业务赋能项目-立足于中长期的流量变现能力建设和提升,比如平台项目,策略项目,数据项目等

直接收益项目的优先级评定如下:

短期收益提升按照日耗金额范围进行score
长期商业价值按照季度消耗范围进行score
产品标准化(和现有规划方向保持一致),模块化(可独立维护,无强耦合,可迭代升级)和可规模化(覆盖媒体,覆盖行业,覆盖客户)作为加权项

完整版:

总分值=(短期收益提升score+长期商业价值score)标准化系数模块化系数*可规模化系数

简化版:

总分值=短期收益提升score * 可规模化系数

所有项目按照分值排序,top5%进P0候选集,top15%进P1候选集,top50%进P2候选集,剩下的进P3候选集

P0候选集中的top3为P0
P1候选集(除去p0)的top5为P1
P2候选集(除去p0,p1)的top10位p2
剩下的均为p3

P0候选集中的top3为P0,余下的自动进入p1
P1候选集(除去p0)的top5为P1,余下的自动进入p2
P2及以下由leader拍板确定
项目优先级评定01.png
业务赋能项目的优先级评定如下:
项目优先级评定02.png
定义:
重要度L1:主干流程,核心模块和策略,跟投放业务逻辑密切相关的功能,缺之影响正常的投放流程,比如核心报表,计划/单元/创意,竞价策略,计费模块,自动出价策略,核心预估模型等
重要度L2(满足任一条件即可):1,非主干业务流程,非核心模块,但为重要度L1的前置条件;2,较重要的影响客户/运营/代理操作体验的功能
重要度L3:除L1和L2

紧急度L1:3天内解决可以避免不利影响
紧急度L2:7天内解决可以避免不利影响
紧急度L3:30天内解决可以避免不利影响

P0候选集中的top3为P0(leader拍板),余下的自动进入p1
P1候选集(除去p0)的top5为P1(leader拍板),余下的自动进入p2
以此类推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