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终极发问一:给什么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和体验?
这里的人不单单是被贴上冰冷标签的群组,而是时刻处于动态变化,具备多种可能性的活生生的人。比如可能的需求、长期或者短期的兴趣、正在做或者打算做的事情、所处的某些场景以及一些痛点。这些描述包含了在设计产品中最需要关注的点。比如chiphell这个产品,他为哪些人提供服务呢?无外乎以下几种:
1、喜欢玩物但当前因为某些条件达不到不能剁手,但会持续关注,直到剁手机会到来的那批人(痛点:钱不够 期望:有便宜但好玩的东西)
2、喜欢某种玩物且打算去购买但目标物还不明确,需要参考其他玩家意见和测评的一批人(痛点:选择困难 期望:走心的评测,快速决策)
3、单纯喜欢看这些玩物评测打发时间顺带过过眼瘾的一批人(痛点:无聊 期望:内容有意思)
4、真正的氪金玩家带着一种资深且牛逼的傲娇姿态写评测的一批人(这批人已然是大买家)(痛点:别人的捧场 期望:人气足,满足感爆棚)
你会发现,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过滤掉了很多人的属性,比如生活在几线城市、男人还是女人、白领还是学生、收入在什么阶梯等等,并不是说这些标签不重要,但在确定一个产品方向和设计框架时,我们只问核心问题,任何带有主观臆断的且并不精准的用户定性分析统统不要,过多的干扰因子会把你带偏。那这些标签我们什么时候可能用到呢,回到第三个问题时就会派上用场。
能够很精确的定位你想要用产品去服务的那批人,基本就完成了整个框架的六成工作,你会发现一些失败的产品在最初定位用户的阶段就是失败的,且有可能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失效的,或者是用了错误的定位方法,最后导致在做用户growth时完全迷失。
你可以尝试去做一些逆向工程的方法来分析你现在常用或者你认为比较成功的产品,去训练如何定位这些产品的真正用户,尝试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并将所有的可能用户群组都列出来,这是培养产品方向感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完成用户定位以后,设计服务和体验就需要下面的推导公式:
这批人-痛点是什么-期望是什么
这批人-兴趣是什么-期望是什么
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去迎合用户的兴趣,比如外卖app,我相信大部分人没有喜欢外卖这个癖好,而是因为痛点(周边没啥吃的,开会或天气不好不想出去、懒癌等等)而产生了某种期望(饭菜送到家),再由这种期望产生特定的服务和体验方式。兴趣和痛点的界限有时不是很清晰,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只需要你能准确的描述就好,并不用刻意去区分。
一句话总结:不轻易草率的给用户打标签下定义,寻找真实情境下的用户形态和样貌
待分析产品:
知乎、evernote、360云盘、axure、大象公会、瑞幸咖啡、微信读书
引申思考:产品是否可以分为兴趣类产品和痛点类产品?
从时间的使用和分配角度来定义用户的需求:
即使是一个非常具有普遍性的,几乎人人都是用户的产品,也可以把用户按照上面的方式进行切分,让他们总能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体验。
输出:可以用类似下面的模板来描述你的产品方向和框架:
“解决知识工作者提问和表达的关系网络”
“解决不同级别的玩物发烧友分享、了解动态和获取购买决策的平台”
如何让他们用的很爽?
进而觉得自己很重要,很受重视
上面的问题基本把握了产品大致方向,接下来如何让用户用的爽,就是一个产品附加值和差异化设计的思考过程。我们分析在做产品设计时经常会去分析竞品,分析竞品的目的就是找差异的点和最初的设计动机。竞品一定是在相同产品方向(第一个问题答案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有差异化的产品,如果方向都不一样,根本谈不上竞品。
有了产品方向,第一件事情是按照上面的方式去分析参与产品互动的人。
三部曲:
定义角色(什么人和什么样的人)- 了解目的和期望 - 分析行为模型(使用习惯,业务流程)
如何让他们知道并轻松获取?
产品让用户知道,和去找用户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第一种是主动吸引,第二种是被动推送,两种思路运营的方法和阶段性效果完全不同。